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离开互联网,你将一无所知?!

培训讲师谈管理:离开互联网,你将一无所知?!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研究:耶鲁大学博士生马修·费舍尔(Matthew Fisher)与他的同事马里埃尔·戈都(Mariel Goddu)和弗兰克·凯尔(Frank Keil)向参与者提问了一系列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的问题。参与者以为自己了解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但实则不然,比如说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以及玻璃是如何制成的。一部分参与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答案,其他人则不可以。随后,调查者给出了第二组与之前话题无关的问题。与其他受试者相比,允许利用互联网查找答案的参与者高估了自己回答第二组问题的能力。

挑战:互联网会让我们过于自信?难道我们真的分不清究竟哪些是我们自己掌握的信息,哪些是互联网上的?费舍尔先生,捍卫你的研究吧!

费舍尔:我们已确定,使用这个庞大的在线信息数据库会让人产生认知幻觉。即使人们搜索时得到的是无关信息或一无所获,在回答后续不相关问题时,他们依然非常自信地以为自己知道答案。

HBR:如果那些利用互联网的参与者碰巧知道后续问题的答案呢?

随机分配参与者的形式避免了这种可能。组与组之间的潜在差异,比如成员以前所学的知识,因随机分配而被消解了。因此,两组间唯一的不同就只有:他们是否利用互联网查找我们第一轮问题的答案。

在某些方面这点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知道自己能求助于机械师,就更有自信能维护好汽车,不怕出故障。

这跟我们的调查有明显的区别。我们没有得出,在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条件下,人们会更加自信他们能找到答案。我们的调查发现,如果他们可以使用互联网,他们更加自信的是他们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他们认为这些答案是在他们大脑里。这就好像如果你可以接触到机械师,就想当然地以为自己会修车。

你如何知道人们认为他们掌握了这些信息?他们表现得更为自信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知道可以用互联网搜索吗?

在一个实验中,我们只是简单地问他们在不使用外界帮助下,回答问题的准确率究竟有多高。在另一个实验中,我们不谈他们回答问题时的自信度,而是告诉他们,当给出更好的答案时,回答问题时的大脑活动也就更多。然后,我们向他们展示了一系列由少到多的大脑活动幅度图,而不是他们自信度的排行。我们问他们在回答问题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大脑活动是多少,那些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参与者始终选择的都是较多大脑活动的示意图。

真的很奇妙。

是的,大脑活动图其实是我们捏造的。

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关交互记忆伙伴的研究有很多。以一对老夫妻回忆他们第一次约会为例。他们独自回忆时,记起来的事都不多,但是如果你将他们的记忆整合起来,他们就能重建起更加丰富的记忆,甚至比两人碎片记忆总和还要多。现在看来,一个机器就可以成为那个交互记忆伙伴。

再者,互联网搜索可谓毫不费力,而且几乎随处可及。有互联网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因为我们与它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至于我们将获取知识的渠道混淆成了我们实际掌握的知识。互联网变成了人的附属肢体。我们倾向于用“认知性假体”这个术语来表示。

但是拥有这种假体是件坏事吗?它就好像一个仿生手臂。可仿生手臂真的很酷呢!

但要是它发生故障,或当你无法获取到信息时你怎么办?有些职业,比如,外科医生,我们希望从业者能真正做到学识渊博,而不是存在错误认知。至少我们必须构建起我们的世界,因为如果这些人开始依赖这个附属肢体,他们就永远无法切断与它的联系。很显然互联网是有好处的。我们认为,在了解这个世界与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这个世界的信息之间存在一种内在平衡。我们使用互联网越多,评估人们真正掌握的信息的难度就越大。而且这也包括对我们自己的评价。

人们对你的发现有怎样的反应?

他们对此的共鸣比我预期的要多。因为如今几乎处处都能使用互联网,如果接触不到互联网,我们都能感知到那种不同。在飞机上或与别人对话时拿出一个移动设备是很不得体的行为,这时我们感受到交流出现障碍。突然间,我们不再觉得自己足够聪明。其实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象中那么聪明,我们只是认为我们搜索的信息是我们本就知道的。

因此是互联网让我们觉得自己无所不知?难道我不是早就知道这些知识吗?

心理学家已经研究过这种“我早就知道”现象。当内行人向外行人就一些事情给出解释时,他们得到的最常见反应就是“这很显然”或“是的,我早就知道了。”因此心理学家的常用策略是在描述他们的发现时,说的是完全相反的状况,而人们对此的反应会是“是的,你说得对,有道理。”我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对你说,“我们发现人们在用互联网的时候会感觉很无知,相比那个庞大的信息源,我们可谓一无所知。”你可能会说,“是啊,那当然。”

等一下,我怎么知道你实际上没有这么做呢?哪一个是真正的发现?

你已经拿到报告了。

你为什么会想研究这个?

这个方式很实际,有助于研究我最感兴趣的领域:元认知意识,或人们评估他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能力。情感投入让人们产生洞察力错觉。这在政治领域很常见。你最终会认为你更懂辩论。我们的研究证明,当大学生被要求就他们的科目知识进行评估时,他们至少能准确判断出自己了解本专业的程度。当你对一些事情有所投入时,你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知道得更多。

我绝对比大多数人都更了解如何提问和作答!

我就知道你会这么想。(时青靖 | 译  刘筱薇 | 校  万艳 | 编辑)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