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绩效考核时考核者要发挥主导作用

绩效考核时考核者要发挥主导作用

吉宁博士 2016年1月19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一般来说,公平的评价很难做到,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一方面说,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公平,对不公平的事情要用平常心来看待;另一方面,身为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公平。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管理者要强调,“我只能力求公正,很难公平”,但是不能说,“我很难公平,更加不公正”。管理者要多注意观察员工平时的表现,不能等到考绩时再来观察。否则就会使得很多员工在你平常不留意的时候混日子,等到你要考绩了,才故意表现得非常好。

做一个管理者,调整薪资前,一定要了解下属的表现怎么样,才能够有据可依。要发奖金,也得知道员工的业绩,才能做合理的方案。如果有升迁的机会,更应该根据平时的考核,选出合适的候选人,提供给上面作参考。管理者评估下属的机会很多,评估下属也是管理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因此,管理者也要培养一下评价能力。

当然,评价要做到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马马虎虎。我们应该有三个努力的目标:

第一个,我们既然是管理者,既然要评价别人,就要知道评价的重要性。

如果认为评价与否无所谓,反正是表面工作,走个形式,随便填个报表就行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是这样,干脆不要做这个工作。否则,就会造成很多扭曲的结果,使得好人被埋没,坏人反而得到机会。

对下属的评价与考核,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他的升迁,他的加薪,他的前途。我们一定要好好做。

我经常听到很多人抱怨自己的主管,评价时马马虎虎,或者采取下属轮流评优的做法,这种无能的主管还要他干什么?一般来说,下属很不愿意骂主管无能,但是当主管考核不认真的时候就会骂他,可见大家很重视考核。

第二个,企业有一套人事考核的制度,我们应该把制度拿来仔细看一看,尽量照企业的制度去做,并同其他的部门配合。

我常讲,企业有制度,但是每个部门主管执行的时候都不完全遵照企业制度,所以弄得大家感到非常不公平。比如说,甲原先在这个部门的时候,按照年资轮不到他,所以他前几年的考绩不好。等他到了另外一个部门,偏偏那个部门主管又是评年资的,谁来得早谁的成绩就好,甲是个新人,所以他又倒霉了。后来甲又调到第三个部门,那个部门主管说:“你每年考绩都很差,可见你不好。”然后一直用这种武断的态度,结果甲没有一年考绩好。这样就把一个人活活地抹杀掉了。

第三个,一定要去了解评价的目的是什么。评价的目的一般有加薪、发奖金、职位的升迁,或者按照员工的才能分配更合适的工作。目的不同,考核的重点也不同。要做好个人的考绩,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注意以下七点:

第一点,不要倾向于选择中间评价。从我们的民族性可以看出来,如果有三个选择,人们多半会选中间的。比如有好、中、差三个选项,人们会觉得,“好”,太过分了,“差”,太不好意思,所以就选“中”。这样一来评价就失去了意义。作为一个管理者,你不要这么做,否则就分不出高低来了,那算什么评价呢?

第二点,不要倾向于宽大为怀的作风。部门主管想要做好人,给每个人的分数都很高。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宽大为怀,就会达到讨好大家的目的。其实不然,一般人会觉得你不分是非。统统偏高是不分是非,统统偏低还是不分是非。我们应该合理化,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要拉开差距才算是真正的考绩。

第三点,不要报喜不报忧。中国人很喜欢报喜不报忧,就是说,看到他的优点而忽视他的缺点,这也不对。平常的时候,我们要少看他的缺点,多利用他的优点。但是评价的时候,要把他的缺点也找出来,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在哪方面还有改进。看到缺点就很容易把他的优点埋没掉,看到优点就很容易忘记掉他的缺点,这也是不平衡的表现。

第四点,不要倾向于硬性评价。很多人都说,我认为是这样就是这样,反正我有这种印象。凭印象非常不客观,我们如果有客观的资料,就要尽量利用客观的资料,比如说考勤表、工作进度表、工作总结。只要有实际的根据,都可以拿来作参考。

第五点,不要到处打听。中国人很喜欢到处打听,喜欢道听途说的东西。打听没有错,但是不能随便听别人的意见,自己要好好想一想,再作客观的判断,这样比较好。比如,打听一下某人怎么样,正好碰到对方是某人的好朋友,他就会多说好话;如果对方跟某人是仇人,就会把某人骂得一文钱不值。如果你相信,那就未免太草率了。

第六点,不要认为“必然如此”。很多人认为,某人理解力很强,所以判断力也很强,这两个是不相关的。可是一些企业管理者通常这么认为,这就有点一相情愿。这种“必然如此”的推理常常使人出现偏差。

第七点,不要倾向于个人的好恶。如果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就太可怕了。尤其权力越高的人,越有这种倾向,下面人死得越快。人,当然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的情感,对于跟自己交情比较好的,平常比较听话的人,我们私底下都有照顾他的想法,因此在评价的时候,就会给他比较高的成绩,这是很难避免的,可是我们要尽量去避免。

做到以上七点,下属们会更佩服,我们自己也问心无愧。同时,上级主管看到我们这种考绩的态度,也会更加赏识我们。假如每一级的管理者都能够这样认真、客观、尽量公正地做考绩,大家就会对考绩相当的重视,对考绩的结果多半能够从心里头接受。大家接受以后,就会注意把自己的缺点改掉,把优点表现出来,真正发挥考绩的功能。如果把负责考核的人的心态加以归纳的话,可以分成三种:

第一种,主观主义。我们一般都说某个人的考核很主观,他完全从个人的好恶和主观的印象出发。这样就使得考核的客观性跟公平性受到很严重的损害。但不幸的是,没有一个考核者会承认自己是主观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客观,这是我们很难打破的一个结。我们最好告诉自己:“我难免会主观。”有这种想法,我们才会尽量使自己客观一点。如果主管对下属说:“我这个人绝对是客观的,一点也不主观。”下属根本不相信:“你说这句话就非常主观嘛。”

第二种,宽大主义。主管跟下属相处久了以后,自然有感情,若给下属的评语不好,于心不忍。再加上中国人始终认为,“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不认定我的苦劳,我就感觉到很疲劳”,这“功劳、苦劳、疲劳”多半使主管觉得,能放宽尽量放宽。这样也就使得每一个人都要争取能够放宽的名额,尽量给下属很高的评价。而下属具体什么样,就不敢保证了。这样考绩失去了事实的依据。主管有办法,能争取到更多的名额,跟他的人自然可以得到更好的成绩;主管倒霉,没有办法,跟他的人只好受委屈。

主管要明白,考绩的时候,并不是分数越高越好。若是考绩的结果偏高,比如,80分以上是优等,我们经常给良等的人79分。79分就意味着,我本来是要给你80分的,只不过上面有限制,那我给你79分。79分跟80分只差一分,更引起被考核者的不平:“你凭什么认定他80分我79分?”你如果给他低一点,72分,他还可能认了,觉得72分与80分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不要认为宽大就可以得到大家的谅解。

第三种,折中主义。或者主管是新来的,或者员工是新来的,彼此都不了解。这时,要对员工进行考核,就要采取折中主义,以免评价太好或太坏,有失偏颇。这种心态也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品德评价方面,这很抽象,我怎么知道他是好是坏?说他好,将来他出现纰漏了,那我不是糟糕了?说他不好,大家都认为他好,岂不是说明我偏心?所以给他一个中间的成绩最妥当。折中主义者很容易受到主观主义者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主意。如果折中主义者在打分的时候,旁边正好有个人说:“这个人不错,你怎么只给79分?”他马上改成80多分。这又是一个不公平的来源。

考核者要常常告诫自己,不要主观,不可以尽量地宽大,更不能一切走折中的路,这样,他就能够给出真实的成绩。同时,我们建议做考核前,要先去了解考核的目的是什么。考核的目的,我们认为最少有五个:

第一个,要能够激励勤奋。假定我们考核的结果使得所有人的士气都降低了,那就表示考核有问题,比不考核还糟糕。考核,就要使大多数人感觉到,因为有考核,所以我会更努力,把我的工作做好。这样才是考核的正面作用。

第二个,要能够“惩劝怠虎”。“惩”就是惩罚,“劝”就是劝导,“怠”就是怠慢的、懒散的,“虎”就是不用心的、马虎的。对于那些比较懈怠的、马虎的、草率的人,考核要起到劝导的作用,严重的给他们一些惩戒,这才是考核的目的。

第三个,考核要能够维持纪律。就是说,如果不遵守纪律,那将来的考核成绩一定不好。有了考核的压力,员工就会服从纪律,遵照规定去做,员工不敢随便逾越企业的规定,目无法纪,否则就会体现在考核上。

第四个,要能够提高效率。若是越考核,大家的效率越低,就说明员工对考核不满,或者认为“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做不做根本没影响”,这样就会使大家效率降低。如果通过考核,大家认为,“我认真做,你就会给我一个适当的奖励或者提升,当然我就会更加努力”。这就达到了考核的目的。

第五个,使考核具有识别人才、培养人才、提拔人才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次考核,还不能够识别人才,使人才为企业所用,就表示我们的考核有名无实。通过考核,还不能找出一个员工的缺失,让他及时补救,把他培养起来,那就表明考核是空洞的。真正的考核是很积极的,通过考核去识别人才、培养人才、提拔人才,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标签: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