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吉宁:关于企业培训的3点思考

企业培训师吉宁:关于企业培训的3点思考

吉宁博士 2016年1月3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企业培训等同于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依据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知识、才能和健康等)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劳动(指非技术性劳动)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人的知识才能基本上是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按照这种理论,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而且人力资本投资不再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是边际收益递增的。

当然,企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也像其他投资一样,既可能有人力资源高增值的回报,也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这也正是很多公司不愿增加员工培训投入的原因,而且它们害怕自身会成为竞争对手的“培训基地”。针对这一问题,有三点内容需要关注:首先,在观念上,要接受投资中风险与利益共存的规律;其次,努力降低风险,在关注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不可忽略企业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植入,以使员工在理念上与公司保持一致;再次,公司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也是企业吸引与保留员工的重要前提。正像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的那样,未来的人才竞争,最终将体现在人才管理政策上的竞争,合理的激励机制是让员工留下来的保障。培训管理人员的工作价值,即体现在要将培训风险降至最低。

企业培训要考虑“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决定其盛水量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企业好比一个大木桶,这个企业的最大竞争力往往不只取决于某几个人能力的超群和突出,更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取决于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环节。要增大木桶的容量,要么同时加长每一块木板,要么只加长最短的木板。相比之下我们很容易看出,要增大相同的容量,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要经济得多。因此,员工培训的重点应是不断找出并加长“最短的木板”,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企业培训不是万能的

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素质和组织业绩,但培训并不是万能的。这一点有两层含义:第一,培训解决不了企业中所有的问题;第二,培训也并不是对所有人员都有效。培训只能解决人员“不能的问题”,而解决不了“不为的问题”。这是企业管理人员和培训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事实。

从人的角度上讲,企业中的所有员工,按工作意愿与工作技能划分,都将在组织中找到相应的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对处于不同位置上的人,公司给予其的定位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培训不能简单地“一视同仁”。

人财:是企业的财富,通常指企业中的优秀员工。他们有良好的工作意愿与工作技能,是企业中的宝贵资源,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会通过物质与精神的认可和委以重任等方法,来保留与增加其价值。他们是企业培训的主要关注对象,对他们的培训内容,一般设定在前瞻性的提升课程上,为的是使其更好地胜任未来工作的要求。

人材:是企业中的可塑之材,需要雕琢才可以发挥作用,一般以新员工居多。他们有高涨的工作热情,缺乏的是工作技能,如果能在技能上获得支持,他们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容易看出,此类人员是企业培训的重点对象,培训内容多集中在技能方面,因为技能的提升将为其业绩的变化带来明显的帮助。

人裁:顾名思义,就是企业考虑放弃的人员,由于其工作态度和技能都不能达到企业要求,离开企业或岗位变动,是这类员工的一般出路。此时提供培训,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

人才:企业管理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类员工。他们有岗位技能与经验,但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十分的能力,工作中只用两分劲”,这是对他们的形象描述。在管理中,此类员工被称为“问题员工”。对问题员工最好的帮助是培训辅导,即“在彼此信任和尊重的氛围中,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面谈,共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对解决办法达成共识。”企业不会把问题员工作为现阶段的培训重点,通常只安排他们参加常规性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修正方面的培训,待到员工的真正问题分析和解决完善后,才会再做相应的针对性培训。

标签: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